試析港漂對通關態度的轉變 文:會稽山

筆者作為港漂的一員,平時接觸的人也以港漂為主,在疫情剛開始時,沒有一個不希望盡快通關的,如果非要在對內和對外通關之間二選一的話,百分百都是選對內,因此當年港府搞和新加坡的旅遊氣泡時,大家都是罵聲一片。不過,在經歷兩年的苦苦等待,尤其是第五波的洗禮後,又看到了上海封城的亂象以及不少地方防疫搞層層加碼和一刀切,至少筆者接觸到的港漂中,已經有不少人改變態度,覺得對內通關似乎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,因此如果現在二選一的話,不少人寧可要對外通關算了。

如要要用一句話形容港漂對於通關態度的轉變,那就是「哀莫大於心死」,即使香港政府換屆在即,大家也沒有抱太高的期望。甚至乎就算現在通關,也未必敢回去,因為不少地方只要出現一兩宗個案就動輒封城十天半月,這對於一般打工仔來說根本就是負擔不起的時間成本。再加上不少地方的防疫措施有諸多不合理之處,大家都擔心回去之後,有可能會落得如同上海人沒有飯吃、求醫無門的下場。所以大家現階段寧肯留在香港,至少行動是自由的、生活是正常的,但與此同時,風險卻是有限的。

根據港府統計,全港有120多萬人在第五波疫情中確診,而根據不同學者的推算,最多可能高達400萬人。筆者不少朋友也都紛紛中招,除個別一兩人曾經有較嚴重的症狀,絕大部分人都是短時間內不藥而愈,也沒有什麼傳說中的後遺症。所以,不少港漂對於通關態度會有轉變,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新冠的看法發生了轉變,恐懼心理大大減弱。如此一來,大家對於國內所實施的全球最嚴格防疫措施,難免就變得無法理解乃至於抗拒了,既然短期內不可能回家,那麼自然是希望去國外走一走散散心的。

當然,並非所有港漂都是如此,「清零派」依然為數不少,因此最近筆者所在的各個港漂聊天群內遠不如以前和諧,關於到底應該「清零」還是「共存」,應該先對內還是對外通關,大家往往吵得不可開交。無論是什麼派,都能羅列出一堆支持己方立場的專家學者觀點、各類研究機構的報告以及各地的統計數據,看起來都有一定的道理,筆者自問沒有能力分辨。因此筆者更傾向於認為,現在對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認識可能還不夠充分,所以全球的科學界和醫學界才至今沒有得出一個較為統一的結論。

不過在兩派的論戰中,筆者發現了一個現象,就是「共存派」通常只是羅列支持己方的證據,擺事實講道理;但「清零派」則不止是要贏下這場口水戰,更是要試圖徹底消滅對方的聲音,大有當年自以為掌握了絕對真理的紅衞兵和香港黑暴的風範,容不得任何異見,為此不惜給對方扣上各種帽子,最終往往不是要證明「共存派」的結論站不住腳,而是要證明「共存派」背後有不可告人的目的。「清零派」的這種行為其實就已自落了下乘,只會把更多人推向對立面,反而不利於中央要求統一思想的宗旨。

而這種爭論並非港漂獨有,其實也是內地民眾爭論的一個縮影,這至少能反映出一個問題,就是相較於疫情爆發之初,現在國人對於防疫有越來越明顯的分歧。這種分歧體現在香港,就是港漂對於通關態度的轉變,而在內地,則是不滿防疫措施過嚴的民眾不斷增加。如上所述,這種改變的根本其實在於對新冠看法的改變,例如在同樣疫情嚴重但死亡有限的上海便特別明顯。國內總是強調要統一思想,民眾的分裂恐怕是比新冠更大的風險,當局不可不慎。

文:會稽山

香港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、學研社研究員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